未說出口的秘密:What’s left unsaid

這趟去英國倫敦,是第四次。不同於先前,不忙著衝刺觀光景點,你知道,行程緊湊,8:30 起床梳洗吃簡單早餐;10:00 國會大夏/大笨鐘;11:00 白金漢宮閱兵儀式;12:30 Borough Market 午餐;14:00 大英博物館… 等。反而因為無所求,也沒有堅持什麼絕對(「我一定要去/看到 xxx!」),時間意外地優閒自在。

當然,此次旅遊主要重點放在愛爾蘭(點擊閱讀博文:《愛爾蘭七色羊,你是Black Sheep嗎?》)。不過在倫敦我還是完成幾樣清單上想做的事,其中,包括去 Courtauld Gallery 藝廊看展覽。雖然沒有看到自己很喜歡的點彩畫畫家喬治・秀拉 Georges-Pierre Seurat 特展(嗚,早知道晚一個禮拜去倫敦!),托《未・完成》 “Unfinished" 特展的福,覺得有值回票價。

(image credit: London Pass/Courtauld Gallery)

繼續閱讀

愛爾蘭羊七彩顏色,你是 black sheep 嗎?

這趟旅遊(一週內跑了五個城市),帶點瘋狂。

Day 1:紐約飛倫敦
Day 2:倫敦飛愛爾蘭首都都柏林 Dublin(19:00)
Day 3:都柏林搭火車去北愛爾蘭 Belfast(19:30)
Day 4:Belfast 跟著觀光巴士沿海岸線看火山岩(9:00 – 18:30)
Day 5:Belfast 搭火車回都柏林(8:00),都柏林搭火車去西愛爾蘭 Galway(13:30)
Day 6:Galway 搭機場快速巴士直奔都柏林機場,都柏林返倫敦(17:00)
Day 7:倫敦返紐約

而這趟愛爾蘭之旅,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不是大自然奇觀(雖然火山岩和壯麗山海景色相當驚人),而是綿羊。沒錯,Irish sheep!(註:綿羊 sheep 本身就是複數的,不用在字尾加 “s")

為了區分羊屬於哪名飼主,愛爾蘭的農夫會把羊漆成不同的顏色(image credit: http://www.livefortheoutdoors.com)

繼續閱讀

炸雞排也分國籍?當炸雞排遇上西班牙、波蘭、法國…

小資上班族也有小資上班族的樂趣。像我,每到中午便會利用午餐時間,發揮愛吃精神,努力挖掘公司附近好吃好喝的。最新發現是炸雞排 Schnitzi 三明治。雞排香酥多汁,搭配的醬料也相當夠味,最重要的是,每份三明治($12.50 )都足足有一英尺長(foot,指長度,超過一英尺為 feet)。喔,hold 不住的 foot-long 美食!

一英尺長三明治,炸雞萬歲!(image credit: Yelp/web)

店名 Schnitzi 來自schnitzel 的縮寫,裹上麵包粉,炸得金黃的肉片,肉可以是豬、牛或雞,只要不帶骨頭,都可以被稱為 schnitzel。此道菜來自德國,不過奧地利和許多東歐國家,也有自己的版本。

位於第六大道(Avenue of Americas)和 46 街的三明治店,以活動餐車的方式營業,除了簡單明瞭的把點菜內容簡化成三步驟,還推出法國、西班牙等多國風味,讓雞排,也很瘋狂。 繼續閱讀

法國麵包讓我成為 Happy Camper

法國麵包 la baguette 在法語有「魔法棒」的意思。說簡單,的確簡單,主要材料是小麥粉、酵母、鹽和水。說不簡單,也確實不那麼簡單。

法國麵包的好壞,在於外表、口感、味道。首先,麵包表面需呈現深金黃色,意味麵包經過烘烤,成功地焦糖化(carmaelized),添加風味。除此,麵包兼顧外脆,內柔軟。大大小小的空氣洞,讓麵包吃起來濕潤卻帶有嚼感。好的法國麵包雖然脆卻不會過硬,可以直接用手剝來吃。最後,麵包還要具備淡淡的小麥香甜。

我在我的英文博客寫道,禮拜六在農夫市場附近找到好吃的法國麵包,讓我整個人開心的像 “happy camper"(前往博客看文章)。心情好跟露營(camping)有什麼關係?

紐約下東城 Bread Bakery 的法國麵包 (image credit: http://www.nyhabit.com)

繼續閱讀

慵懶巴西:Laid-back 就是啤酒、炸盒子

全世界的國家有196個,我的足跡遍佈27個國家。雖然百分率不到14%,我也算是名經驗豐富的旅遊家。曾經暢遊中、東歐,學習歐洲藝術史之餘,不忘品嘗歐洲咖啡文化;韓國濟州島一週單車遊, 六十幾人以沙灘為家,咖哩料理包為食; 花一個月的時間背包東南亞,甚至重返越南攻下印之半島最高峰,3143 米高的 Fansipan。

向來,嚷嚷 “Let’s go!”是我的專利。不過自從我的好姐妹兼麻吉為愛出走巴西,而且一走就是一年,我這些略帶瘋狂的壯舉頓時失色不少。回想當時的她,一句葡萄牙語也不會說,卻毅然選擇為兩個人的將來努力,拋下工作,離開家人朋友去聖保羅。那時我想:“這女人太帶種了。”

如今,這帶種的女人榮耀歸國,還出了本巴西旅遊書(博客來連結)。

《歡迎來巴西》工具書(image credit: 華成圖書)

《歡迎來巴西》工具書(image credit: 華成圖書)

恭喜她!同時,也大力推薦此書。

市面上幾乎沒有介紹巴西旅遊資訊的中文工具書,而此書正好補這個缺。除了介紹巴西氣候、風情、宗教等基本資料,書中還詳細寫出行前準備跟提醒,如:如何購買國際 / 國內機票、簽證和注意事項。書中清楚列出必看景點,幫助背包客或喜歡規劃個人行程的遊客輕鬆玩巴西。

我曾經飛去聖保羅找我好姊妹。出乎意料地發現,她已經混得跟當地人沒兩樣。不但葡萄牙語說得挺不賴,連乘坐轉換地鐵都駕輕就熟。感謝她的熱情款待,帶我體驗巴西精華,走訪聖保羅、里約和世界三大瀑布之一的一瓜蘇瀑布。

還有許多許多經驗,都是上網查資料,看一般旅遊書得不到的。少了我好姐妹的英明帶領,我此趟巴西旅肯定無法如此盡興。

啊,巴西呀巴西,最迷人的還是冰透心的啤酒配巴西炸盒子(pastel),完美 laid-back人生!

繼續閱讀

Like a Boss: 能吃漢堡者,為大老闆

吃漢堡跟大老闆有什麼關係?也沒什麼,就能吃罷了。

紐約世代廣場 Black Iron 漢堡/啤酒屋 (image credit: New York Magazine/Hannah Whitaker)

話說,今天一早打了一推電話,外加趕出一篇報導,整個精神狀態呈現透支。那時那刻,非常想大口咬下多汁漢堡。好漢堡,除了肉排所用的肉要好(三分、五分熟都可以的高檔牛肉),醬汁、蔬菜和各式配料譜出帶有豐富層次感的交響曲,最重要的,還要不能一口掌握。

爆漿、爆汁,十指黏搭搭的也無妨,快給我吃吧。 繼續閱讀

跳傘跳出信仰,taking a leap of faith

有些事情,一生必須挑戰一次,如跳傘。

接到臉書通知,提醒我約兩年前,跑去跳傘並發博文。

當時被邀跳傘時並不覺得可怕,爽快地一口答應,心想,反正遲早得做這檔事。雖然簽寫同意書時,因為紙上寫著,不管受傷、斷腿,甚至死亡對方都不負任何責任,心抖了抖,我還是帶著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情簽下名字。甚至坐十人座小飛機,我都還有閒情欣賞窗外小山小湖。直到教練打開飛機門,風呼呼呼地颳進來時,我才驚覺:「風好大!」

當時的心情亂成一片,想著:「現在的情況是怎樣?要跳嗎?誰先跳?我嗎?」

嘴巴還嘟嘟嚷嚷地問誰先跳,甚至比了手勢請另一個叔叔先跳,卻沒想到我身後這名跟我綁在一起的壯碩教練,在我還摸不清頭緒時,竟然一馬當先跳出飛機。

哇!!!!!

繼續閱讀

法式早安,深吻 Croque Madame

英文有個說法,“All X are not made equal”。X可以是任何東西,意思就是雖然看似一樣,可是本質上差很多。如果拿車來說,Toyota 跟 BMW 都有四輪、引擎,可是兩輛車就是不一樣。你可以如此建議要買車的朋友:“Hey, you can buy either, but all cars are not made equal” (你買哪輛車都可以,但是你要知道,不是只要是「車」都是一樣的)。

同樣是爛英文,也不是每種口音是平等的,“All accents are not made equal”。印度英文跟法國英文腔調,相比之下…

似乎只要跟法國巴黎搭上邊,就瞬間變得時尚,可愛。從服裝至香水、女人(Mireille Guiliano 寫過一本書,叫「法國女人不會胖」),甚至簡單的火腿起司三明治也因為搭了個法國名變得奢華美味。

From Burette, la croque madame (image credit: fancy.com)

From Burette, la croque madame (image credit: fancy.com)

紐約西村的 Buvette 是相當有人氣法國小 bistro。小小餐廳,位子不多,只有50個,比較適合兩個人,約會或與好友談心。價錢不便宜,圖片中的烤火腿起司三明治加蛋 $16,拿鐵 $6.50。不過散發慵懶小法國氣息的小餐館著實令人動心。

繼續閱讀

當白雪成 slushy 時,關於天氣跟聊天這事

在紐約,天氣變暖指的是氣溫從零下回升為“零上” 2 度。氣溫上升理所當然是個讓人開心的消息,可是對 Sherry 而言,氣溫回升的日子讓人厭煩,而且是非常。零下,至少白雪晶瑩。冷歸冷,放眼望去的白色風景,多少帶點夢幻,讓人心生嚮往。反之,零上的日子,白雪落地成不了雪,夾帶著城市本身的污濁,頓時成白雪變成髒兮兮的雪泥 :slush。

 

Slushy 0.2

照片攝於紐約東下城 Lower East Side Stuyvesant Town 公寓附近(2012 冬)

英文 Slush 這個名詞說的是融雪、雪泥。髒灰髒灰,半雪,半泥水。不小心踩到,還會弄髒鞋子、褲管。而形容詞 Slushy 形容這半融化狀態的處境。有一個可以簡單記憶的方法。有在半融化的雪泥水中走過路嗎?鞋子踩在雪上的聲音正是 slush slush 聲呦!

可想而知,slushy 日子穿衣外出很鬱悶。為了保護褲子不要弄髒,不是穿笨笨重重的高筒雨靴,就是穿土灰色的雪鞋,毫無造型可言。不過說到這,壞天氣倒是有個好處。那就是提供完美 small talk 的開場白。 繼續閱讀

浮華不實:瑪麗皇后 vs 馬卡龍

說到馬卡龍,我就會想到《凡賽爾拜金女》瑪麗・安東娃妮特(Marie Antoinette)– 即後來被砍頭的瑪麗皇后。

入口軟棉薄酥,馬卡龍又被稱為「少女酥胸」(image credit: sf.epochtimes.com)

馬卡龍說穿了就是夾心餅乾: 用蛋白、杏仁粉、白砂糖、糖霜做小圓餅,兩片餅乾中間夾有奶油混巧克力或水果的ganache 內陷。入口薄酥、軟綿,還帶著像軟糖般的甜蜜口感。首先迎味蕾襲來的是花果香氣,隨之第二口帶來杏仁香。 繼續閱讀